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爱我中华——中原英烈纪念馆体验采访感悟

  • 来源:
  • 时间:2018年06月29日

6月21日,虽然天气炎热,但妈妈还是不畏酷暑,带我来到中原英烈纪念馆参加由新华小记者郑州组委会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到达目的地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原英烈纪念馆”这几个鎏金大字。我们小记者签到完毕后,在组委会老师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一楼大厅进行宣誓仪式之后,纪念馆里的讲解员杨姐姐开始领着我们进行参观。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纪实片。一群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苦难老百姓出现在画面中。他们中有饱经风霜的老人有愁眉不展的中年人有被饿得哇哇大哭的婴孩;还有和我们年纪相仿被饿得昏昏欲睡的少年最为心碎的是看到他们抱着刚刚失去的亲人尸体在路边嚎啕大哭的场景……我的眼泪”地一下子流了下来。接着,听杨姐姐讲革命的发展史,我的视线停留在一个个雕刻着革命先烈头像的大柱子上,我用手轻轻地触摸着这些英雄人物的雕像,想象着他们那时的情形......

然后,杨姐姐又领着我们到了二楼展厅,讲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中共中央中原局场景复原。眼前是一个简陋的故居:青砖绿瓦,昏暗的煤油灯,简单古旧的四方桌,几个脸色沉重的正在商谈着什么。这就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中原驻地召集会议,共商抗日大计的情景。杨姐姐的介绍下,我知道了我们郑州二七纪念塔是为纪念二七工人大罢工(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建。1951年,在原“长春桥”旧址附近修建了“二七”广场,当时场内建了一座15米高的木制纪念塔1971年改建成现在的塔式。“二七纪念塔”现在是郑州的标志建筑——郑州的徽章。

最后,杨姐姐又领我们走进了三楼。“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的诗词。通过参观学习,我了解到吉鸿昌烈士1985年10月出生在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他的一生自始自终怀抱着救国救民的火热情怀,不断地探索真理,追求光明。在抵御外敌入侵的战斗中,他英勇顽强,舍身报国;在敌人的法庭上,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追求真理,坚定信念的崇高理想;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爱国思想;一身正气、公正廉洁的高尚情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少年时代的他也是刚强正直的。我们老师经常教导我们少年强则中国强!

同时,我还看到了在教科书中曾出现过的抗日名族英雄、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杨靖宇,他是1905年2月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的农民家庭。他把自己的一生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强敌,他带领部队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长期在冰天雪地、崇山峻岭中忍饥挨冻,与侵略者浴血奋战11年。当小日本逮捕他的时候,残忍的割去了他的头颅,又抛开了他的肚皮,可是却在他的胃里只发现了草根树皮,竟连一粒粮食也没有!连日本军官都为之一震

此外,还有千千万万个没有留下名字的英雄,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在抗日战斗中慷慨就义,视死如归,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就是我们敬仰的烈士。向他们致敬!

今天的我们不仅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字,还吃得饱饱的,穿得暖暖的,还行走在绿茵小路上悠闲的散步、唱歌。这些幸福生活都是我们的先烈用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当下,好好学习!爱我中华!(新华小记者 贾琴媛

活动资讯
优秀稿件
联系我们
关注新华小记者关注新华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