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 扬帆起航——新华小记者参观中国航海博物馆

  • 来源:
  • 时间:2023年12月04日

11月29日下午,建平临港小学(古棕校区)19名新华小记者前往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展参观体验采访实践活动,探寻航海奥秘和航海文化。此次实践活动得到中国航海博物馆的大力支持。 

1. 参观学习

新华小记者们跟随讲解员杜丽叶老师参观了航海历史馆,通过从古代、近代到现代三个展区的藏品和杜老师的细心讲解,小记者们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了中国航海技术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图1.jpg 

此次参观,令新华小记者们印象最深的是福船。福船的船首和船尾直线距离是31.1米,主桅杆高27米,型宽8.2米,型深3.1米,设计吃水2.1米,设计排水量224.6吨;福船的内部构造和外形都十分具有特色,福船的甲板以上有两层舱室,甲板以下设有货舱及船员舱室,船首有升高甲板,上设遮板,船舱每层设有上下楼梯口;该船的船板外部有两颗“鱼眼”,“鱼眼”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这几个方位都分别表示着不同的含义。

接着小记者们来到了航海历史馆继续参观。

图2.jpg 

《大明混一图》是明洪武年间由中国人绘制的、尺寸最大的世界古地图,它以明王朝疆域为中心,并标有非洲、欧洲。该图长347厘米,宽453厘米,彩绘绢本,原件收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由于原图不宜多次展开公开展览,因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存档摹绘件一份。除此之外,《大明混一图》另有三份摹绘件。2008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为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提供了一份《大明混一图》摹绘件,作为中海博最重要藏品之一置于历史馆内供观众鉴赏;另两份分别藏于南非及日本。

图3.jpg 

除此之外,小记者们还了解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航海事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先民足迹已遍布东西洋;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诸国间的和平贸易与文化交流;鸦片战争时期,中国航海事业发展困难重重、步履维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航海事业焕发了新生,走向了辉煌的发展道路。从“光华”轮首航印尼执行撤侨任务,到“柳林海”轮远航西雅图开辟中美航线,谱写了中国航海事业继往开来的新篇章。 

中国航海博物馆一楼航海历史馆“近代航海史”展区内,按照1:30比例制作的“扬武”号巡洋舰模型静静地躺在展柜中,向观众展示着19世纪末期清朝福建水师旗舰的雄姿。“扬武”舰是一艘木壳轻型巡洋舰,该舰长60.8米,宽11.52米,排水量1560吨,航速可达12节,舰载火炮11门,满载船员200人。该舰由福州船政代总监工安乐陶(法国人)监造,清同治十年(1871年)7月12日开工,同年4月23日下水,12月建成完工,作为福建水师旗舰入役清国海军。

巨型明清船舵,是2005年渔民在长江口牛皮礁海域捕鱼作业时,渔网无意钩得,后由朱宝勇先生收藏并最终入藏中国航海博物馆。该古舵舵杆残高7.05米,最大杆径为360毫米,舵杆端部稍残,舵杆顶端表面有烧痕,但整个舵杆尚属完整无断损。出土古舵舵叶面呈前低后高、上宽下窄的四边形,复原后的舵叶前、后缘高不等,上边缘线与舵杆成72度斜角,下边缘线垂直于舵杆,舵叶前边缘直接与舵杆相连接,所以该舵为古代广泛采用的不平衡舵。

图4.jpg 

2.体验采访互动

参观结束后,小记者们就他们关心和疑惑的问题体验采访了中国航海博物馆社会教育部馆员刘丹丹老师。

通过体验采访刘丹丹老师,小记者们了解到:中海博的外观建筑是两片交错的风帆,寓意一帆风顺。最受青少年欢迎的是航海历史馆、船舶馆和海洋厅。最让观众印象深刻的是中央大厅的明代福船,福船蕴藏了多个中国古代传统造船技术,可谓是中海博的镇馆之宝了,几乎每位观众来到中海博都要登福船。刘老师还介绍了中国航海博物馆针对特殊人群所展开的一些措施。

图5.jpg 

3.航海大闯关

参观结束后,19名新华小记者分组进行航海大闯关定向答题卡活动。小记者们在整个航海博物馆中找到对应题目的答案并写在答题纸上,作答时间是20分钟,最后谁写出的答案越多谁就获胜,大家全神贯注地做题目。

图8.jpg 

通过参观学习,小记者们都收获颇丰,他们对中国航海博物馆有了新的认识,小记者们了解到中国航海史如同一幅永无尽头的画卷,源远而流长。本陈列荟萃馆藏精品文物,展示我国数千年来的航海历程。小记者们希望以后还能参加更多类似的活动!

图9.jpg


活动资讯
优秀稿件
联系我们
关注新华小记者关注新华小记者